近日,福建省教育厅下发了《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24年省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的通知》(闽教师〔2025〕5号),我院教学成果《从卓越工程师计划到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电子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荣获2024年高等教育(本科)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该成果由陈忠、李琳、吕毅军、石慧霞、董俊、李晓潮、朱锦锋、陈华宾、吴挺竹、石江宏、于大全、蔡淑惠、宋争勇、周剑扬等人共同完成。
成果简介
本成果以厦门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13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教育改革项目为出发点,结合国务院将产教融合正式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的新形势,以2019年获得全国首批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全国四所之一)为契机,瞄准电子类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论传授,轻工程实践”的教学失衡问题,创新我校与电子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机制;确立以“创新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提升为培养质量目标;形成以电子类专业人才课程体系优化为改革主体,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践为动力,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平台为载体,开启电子类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实现新工科卓越人才的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和创新实践等能力的同步提升。
成果创新点

(1)构建“学研一体+创新探索”学科交叉课程新体系。结合学科与行业发展动态,构建适应电子产业快速发展需求的工程实践课程体系。
(2)创建“校企协同+工程实践”产教融合育人新模式。重视学生工程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建立校企培养基地100余家,创建企业需求、项目合作、平台共享和联合培养四维度的“定制培养+项目协同”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瞄准企业“真问题”、开展“真研究”,产教融合形成良性互动循环,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开拓“科技引领+问题导向”创新创业培养新路径。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构建问题导向的有组织的人才培养为立足点,提升教师水平线、课程品质线,扩大课程思政覆盖面、科教融合参与面、学科交叉适应面为主旨的“一点、两线、三面”立体化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近年来,学院坚持以党建引领立德树人走深走实,聚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深化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推动专业优化升级,不断探索新时代电子类人才培养新路径。未来,学院将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深度整合国家级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资源,将行业前沿技术融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积极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持续推动教学改革创新,赋能学院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据悉,根据《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24年省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的通知》(闽教师〔2024〕31号),本次共授予高等教育(本科)省级教学成果奖150项,其中特等奖31项、一等奖53项、二等奖66项。我院黄文财教授参与的教学成果《面向产业、成长进阶、数智驱动——SCM信息类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也在本次评审中荣获特等奖,该成果由阳光学院、厦门大学共同完成。
文字整理 | 郑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