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芯青年 心向党 第70期 | 青春共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
发布时间:2025-04-07 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青年:“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在新时代的征程中,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本领、勇担时代重任,学院本科生党支部开展“芯青年 心向党·党史微课”党建带团建系列理论学习。3月21日,活动在博学二一站式共享空间举办,学院本科生党支部部分党员及2023级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团支部参与本次学习。


主题分享

 2023级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团支书李煜为大家分享了《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中的一个故事: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考察暨南大学,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在与港澳台侨学生交流中,习近平总书记关切询问“文凭认证困难”等实际问题,勉励青年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加强融合、学成报国。香港学生陈童、老挝籍华人林英才等纷纷表示,将投身公务员、外交事业,传承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感悟分享


本科生第一党支部 万芷萱

作为青年党员,阅读习近平总书记与青年学子的对话实录,深刻感受到"自讨苦吃"精神蕴含的党性修养。老一辈共产党人正是以这种主动担当的品格开辟革命道路,新时代我们更应传承这种思想本色。书中华侨华人坚守文化根脉的故事启示我们,党员要成为中华文明的坚定传播者,在专业领域攻坚克难的同时,更要注重用科技创新讲好中国故事,将微电子技术发展与文化软实力建设有机结合,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察看珍藏文物和学术成果展示

本科生第一党支部 赖晓清

习近平总书记“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嘱托,对党员而言就是永葆政治本色的终身课题。在习近平总书记与港澳台侨同学的交流中,我深切体会到党员应成为凝聚共识的纽带。作为微电子专业学生党员,既要瞄准芯片领域“卡脖子”难题勇攀科技高峰,更要善于运用专业知识搭建文化传播的数字桥梁,让电路板承载中华文明密码,以科技报国实践诠释"两个结合"的时代内涵,在建设科技强国中彰显共产党员的先锋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中国电科产业基础研究院芯片技术研究所时作出指示

2023级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团支部  聂俊杰

阅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中习近平总书记与暨南大学师生的互动,最触动我的是华侨华人群体对中华文化传承的坚守。林英才爷爷在老挝创办中文学校的故事让我深受震撼——没有资金就号召侨胞捐款,从幼儿园到高中一步步搭建教育体系,甚至推动学生来华留学。这种“自讨苦吃”的精神背后,是对文化根脉的珍视。作为大学生,我意识到文化传承不仅是宏大的使命,更是每个青年可以通过日常行动践行的责任。无论是参与海外交流项目,还是在专业学习中融入文化创新,我们都能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或许正是要我们从这样的细微处出发,让文化自信成为青春最鲜亮的底色。

毛里求斯新唐人街宣传舞龙文化

2023级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团支部  吕楠崧

习近平总书记“把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的寄语,让我重新思考微电子学子的时代使命。当看到暨南大学港澳台侨学生立志成为文化使者时,我联想到自己的专业领域——芯片技术何尝不是另一种“文化传播”?西方技术垄断曾让我们受制于人,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敢闯新路”正是破局关键。作为微电子专业学生,我既要用实验室里的每一组数据回应“卡脖子”难题,也要在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时展现中国科技青年的创新智慧。就像老挝华侨用教育播种文化,我们也能用自主芯片技术传递中国智造的声音。这种将个人理想嵌入国家命运的实践,或许正是对“青春共读”最生动的诠释。

首款中国制造DDR5芯片


结语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精神血脉是最深沉的力量。从《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中“读原著、悟原理”的求真故事,到习近平总书记“调研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实践嘱托,这些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是青年成长的生动指南,更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实事求是品格与人民情怀。

      奋进在强国复兴的新征程上,新时代青年既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者,更是时代使命的践行者。广大芯青年们应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教诲为灯塔,在深学笃行中厚植家国担当,在社会实践中锤炼过硬本领,将“纸上学”转化为“事上练”,让青春理想与祖国发展同频共振,以“厚积薄发”的韧劲、“起而行之”的闯劲,共同谱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青春华章

文  |  李煜图 | 来源网站(新华社、新华网、厦门日报、求是网、中国青年报、央视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