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至21日,TI杯2025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总决赛在大连理工大学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在经过省赛、综合测评的层层选拔后,于总决赛现场汇聚角逐。我校参赛队伍发挥出色,最终斩获全国一等奖3项、全国二等奖5项,刷新我校在该项赛事中的历史最佳成绩。

国奖名单
奖项 | 项目 | 参赛队员 |
国家一等奖 | C题:基于单目视觉的目标物测量装置 | 黄铭炀 熊峰伟 何家彬 |
国家一等奖 | E题:简易自行瞄准装置 | 黄节豪 陈彦菲 闫柄浩 |
国家一等奖 | G题:电路模型探究装置 | 戴建发 谢燚铭 刘榕辉 |
国家二等奖 | E题:简易自行瞄准装置 | 方智凡 苏巧赐 杜鸣锦 |
国家二等奖 | E题:简易自行瞄准装置 | 杨杰凯 童本涛 古宇轩 |
国家二等奖 | G题:电路模型探究装置 | 蔡卓轩 杨常福 廖泉泉 |
国家二等奖 | G题:电路模型探究装置 | 孟 俊 张清贵 黄子翔 |
国家二等奖 | G题:电路模型探究装置 | 宋国豪 高 航 赵铭旭 |
两年磨一剑,今朝试锋芒。面对本届赛事选拔规则的重大革新,学院积极应对,提前一年启动备赛工作,进行系统组织和科学训练。经过前期校赛的层层选拔,我校共有41支队伍120余人成功参加福建省赛,参赛规模创历史新高,较往年增长达52%。8月5日,所有队伍赴泉州参加首次测评。

一等奖作品(排名不分先后)
E题《简易自行瞄准装置》
队伍由黄节豪、陈彦菲及闫柄浩三位同学组成。本系统以MSPM0G3507、MIMXRT1064和STM32F103为控制核心,由自动寻迹小车和瞄准模块两部分组成。系统使用DRV8701电机驱动、陀螺仪、灰度传感器、编码器完成自动寻迹小车模块的开发,并且该小车模块完全由MSPM0G3507控制;瞄准模块使用步进电机、舵机和陀螺仪进行开发,通过灰度摄像头获取图像,检测矩形框与激光,并对图像进行相应的处理,最终实现了简易自行瞄准装置。


C题《基于单目视觉的目标物测量装置》
队伍由黄铭炀、熊峰伟及何家彬三位同学组成。作品基于K230模块及STM32H743核心板实现了低功率的目标物测量装置。通过单目深度估计和目标物尺寸识别获得测量目标的距离与大小,并通过高端检流电路实时监测该装置的电流及功率。


G题《电路模型探究装置》
队伍由戴建发、谢燚铭及刘榕辉三位同学组成。作品基于STM32G474VET6核心板、ZYNQ7020 和RK3588S嵌入式开发板实现了对于已知滤波器模型的输出控制和对未知滤波器模型的学习及模拟。发挥部分使用STM32 控制 FPGA 进行扫频并采集各频点峰峰值数据,由 RK3588S 通过 Python 基于 LM 算法进行拟合,辨识系统函数并转换为差分方程系数后回传 FPGA,实现 IIR 数字滤波器设计及模型构建。


近年来,学院积极响应新工科建设要求,将学科竞赛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构建了贯穿各年级的阶梯式培养体系:面向低年级学生夯实电子基础与激发创新兴趣,针对高年级学生全面提升系统设计与工程实现能力。同时,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科创部南强电子协会等,开展科创赛事集训营,自去年11月起,开展多轮理论授课、技术讲座及校内选拔,并积极整合校企资源,开放实验室平台,组织多轮模拟测评与专项辅导,形成高效备赛闭环。




今年8月以来,学院在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竞赛、第二十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等顶级学科竞赛中,多次刷新学校历史佳绩。通过持续推动实践教学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学院不仅在学科竞赛中不断突破,更形成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良性育人机制,有效促进了工程教育内涵式发展。
赛事简介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由教育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主办的全国性A类学科竞赛。本项赛事旨在推动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全面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竞赛采用“一次竞赛,两级评奖”的机制,设本科组和高职高专组两个组别,内容覆盖电子系统设计、嵌入式开发、人工智能应用等前沿技术领域,注重理论设计与实际制作的深度融合。
2025年TI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由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组委会主办,大连理工大学承办,德州仪器半导体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协办。本届赛事共吸引全国500余所高校的众多队伍踊跃参与。经过各赛区严格选拔,数千支优秀队伍成功晋级全国总决赛。经全国竞赛组委会评审,最终共决出全国一等奖404项、全国二等奖1150项。全国组委会将于今年10月在北京举行颁奖大会,对获奖团队进行集中表彰。
图丨各参赛队伍
文丨戴建发
排版丨戴建发
审核 | 林燕红
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
(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