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我就想着,要为学院做实事。”
2022 年盛夏,阳光铺洒厦门大学校园,厦门龙胜达照明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希龙接过校友会电子分会理事长聘书时,这句朴实承诺如一颗种子,稳稳扎根在厦大的沃土之中。
他在平凡坚守中诠释着 “把每一件小事做好,把每一份期待放在心上” 的朴素哲学。三载春秋流转,这份初心已抽枝展叶、郁郁成林,生长为师生遮风挡雨的繁茂林海。

李希龙在羽毛球场和学生合影
电子人也有了停车场:
泥地里量出来的“安心路”
夏日炎炎,李希龙来南存钿楼开会,正撞上学生上实验课的高峰。院楼外的马路被教师车辆占去大半,学生的电动车挤在缝隙里,五颜六色的车身拧成一团。“好看不好看是其次,万一刮着碰着孩子怎么办?” 李希龙站在路边看了片刻,心里的念头格外清晰:“捐建一个停车场,得让师生走得踏实、停得安心。”
正午的日头烤得地面发烫,他踩着院楼东南角的荒土堆就往上闯 —— 野草没过脚踝,泥点溅在深色裤管上,他连掸都没掸,只弓着腰用脚步一寸寸丈量土地,这块地能建三十多个停车位。烈日把影子压得又短又促,他却越走越认真,仿佛脚下不是杂草丛生的土坡,而是能托住电子人 “稳稳安全感” 的未来路。
在建设停车场的4个多月里,他经常到工地查看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 —— 停车场的排水,路沿石的高度,倒车定位石的高度,车子拐弯防刮警示柱……无一不亲自过问指导。
一次在工地,李希龙检查了停车场设置的“入闸”“出闸”标志之后,他立即提出这样的出入口道闸是不合理的:“这样的设计不仅少了出入口两个停车位,车驶出的方向拐弯也不够顺畅,不够安全。”老师们纷纷点头赞扬 —— 只有他才会发现进出口道闸方向设置的不同之处。

李希龙给采访学生画停车场示意图
经过四个多月的施工,崭新的停车场里整整齐齐停满了车,阳光透过栏杆洒在车身上,亮得晃眼,路过的教师笑着说 “再也不用找车位了”。

学院停车场启用仪式
荒地长出“电子人之家”:
闲置地变成“暖心窝”
彼时,南存钿楼 A 栋西边有一个人工湖,靠湖边的一楼是一块荒地,杂草长得快齐腰深。李希龙每次路过都忍不住停下脚步,眉头轻轻皱起:“好好的地荒着太可惜,不如给师生造个能歇脚、能静下来思考地儿。”
那之后,他成了这片荒地的 “常客”—— 有空就往工地上跑,看地基怎么打才结实、窗户怎么装能多进些阳光;公司业务忙的时候,就怼着视频电话和施工队掰扯细节:墙面要选 “不刺眼的暖白”,怕学生看书累眼;桌椅高度得 “让老师坐久了不腰疼”,连咖啡台的插座位置都要算好 “方便充电”。有人劝他 “不用这么细”,他却笑:“这是电子人的‘家’,得让大家一进来就觉得舒服、放松,用得方便。”

李希龙和施工队伍沟通工程细节
四个月后,荒地变成了双层的 “电子人之家” 咖啡厅。
一层的大面积落地窗把阳光全请了进来,学生抱着书本坐在窗边,校友和老师围坐聊天,暖意顺着咖啡香漫开来;二层安安静静的,几张长桌刚好够小型研讨;考试周时,这里已经成了同学们期末复习的又一宝地。



电子人之家揭牌以来,陆陆续续承担了学校、学院四十余场活动。






李希龙轻轻倚在二楼的玻璃栏杆,伸手指着一楼阳光里精心挑选的桌椅,又回头指向二楼的白板,眼里的笑意像漫进来的光:“不到两百平,能装下校友的叙旧、老师的备课、学生的闲聊,这比什么都值。”看着师生们脸上舒展的笑,李希龙知道,这片曾经的荒地,真的成了电子人心里 “不管什么时候来,都能找到温暖” 的家。
因一句话打造的健身房:
把学生的期待“记在心里”
咖啡厅还在紧锣密鼓施工时,有天李希龙在二楼小会议室核对细节,一个学生怯生生地探进头,声音里带着期待:“学长,这个二楼…… 是不是要建健身房呀?”
“不是哦,这里还是咖啡厅的一部分。” 他笑着回答。作为公司董事长、校友会理事长,他一天要应对众多问题,可这个学生眼里的 “小期待”,却像颗小石子,轻轻落在了他心里。
“孩子们想要健身房,那咱就造一个。” 他立刻找学院商量:“院楼中间不是有个临时仓储的杂物间吗?地板、吊顶都有,隔一堵墙就能用。” 协商一致后,他找到了泉州生产健身器材的舒华公司的校友打折买了一批质量很好的健身器材 —— 好器材学生用着才放心;想起健身时容易出汗,空调吹多了着凉,他特意加上了电风扇,还蹲在地上,拿着卷尺亲自量每一个安装孔位。

2024年12月,“电子人加油站”揭牌
“电子人加油站” 虽然只有二三十平米,却藏着满满的心意:练胸的蝴蝶机、练背的高位下拉器、练腿的史密斯机……



该有的器材一样不少。每天都有学生在这里挥汗如雨,跑步机的嗡鸣声里,藏着李希龙最朴素的温柔 ——“学生的期待,从来都不是小事”。

李希龙在健身房和学生合影
打球也要尽善尽美:
怕不够用,就再添一份周全
“当你拥有了一支精美的花瓶,你便想插上几束鲜花。”李希龙看着咖啡厅外的绿地,琢磨着给毕业学生造个办聚会的地方。
施工队效率很高,杂草清了,混凝土铺得平平整整。他还特意在咖啡厅和空地间加了侧门,方便学生搬东西;墙上装了挂钩,就等着派对时挂彩条。在几次和学生的交谈中,他却发现 —— 师生办派对的机会几个月才有一次。
懊恼劲儿还没散,他走到水泥地上,突然蹲下身,从口袋里摸出卷尺。这一量,眼睛亮了:“刚好够个标准羽毛球场!” 当天他就联系了专业店铺,铺上户外地胶、拉起羽毛球网。

李希龙夜间亲自测量场地长度
没过多久,他再来咖啡厅,远远就听见球场上的笑声 —— 学生们排着队打球,羽毛球在空中划出弧线。可他又皱起了眉:不是不满,是心疼 —— “不够用!”。他转身就往院楼另一块绿地走,一拍大腿:“这块也改!”
球场建成后,为进一步凝聚电子人群体的青春活力,学院举办 “嘉德杯” 第一届电子人羽毛球赛。赛事消息一经发布,便得到了广泛关注。李希龙第一时间主动报名,还积极通过校友群分享赛事信息,热情鼓励身边的校友报名参赛。

李希龙参加学院“嘉德杯”第一届电子人羽毛球友谊赛
经过前期精心维护,球场场地平整开阔、光线条件优越,凭借过硬的硬件设施和良好的运动体验,成为同学们口中频频称赞的 “室外球场天花板”。

考虑到师生们的兴趣爱好不尽相同,李希龙主动提出在 “电子人加油站” 上方二楼架空层的非教学科研公共区域,打造一间乒乓球室,并增设多张乒乓球桌,力求最大限度满足大家的课余运动需求。从前期方案策划到后期乒乓球桌的购置与布置,他全程亲力亲为,仅用十来天时间,乒乓球室便顺利建成。



不论是在“电子人之家”、“电子人加油站”,还是在羽毛球场,甚至是在路上,他都喜欢和同学们聊聊天,了解学习情况;遇到有困惑的同学,也细心倾听。他用自己的经验智慧答疑解惑,激励同学们厚植家国情怀、自强不息,把思政课上到了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


细碎关怀里的温度:
把每份心意送到心坎上
他的温柔,不止于看得见的设施。2024 年起,电子分会每年为学院每位教师送上刻有名字的专属纪念品。2024年的纪念品是纪念奖杯,上面镌刻着李希龙的贺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荣光,重任在肩;全力以赴,勇往直前”。李希龙站在台上介绍纪念品的设计理念,语气里满是敬意:“这些礼物,蕴藏着我们对恩师的感激,也蕴藏着对厦大电子人的期许。”

“把纪念品送到手里,把温暖送到心坎上。”,2025年,李希龙挑选精心恒温杯作为纪念品,杯壁上还留有他手书的的祝福语:“师德荣光,温暖于心”。


2025 年三月,三八妇女节那天,他和李明凡学长专程返校,把定制礼物送到每位女教师手里。“希望大家在学院的平台上,继续保持对教育的热情。”他笑着说,话语里没有空话,只有真切的祝福。

23年和24年的重阳节,他和学院领导组团走访退休教师。敲开老教师的门,递上水果和问候,听他们讲过去的教学故事,再把校友的牵挂细细道来。那些藏在节日里、走访中的细碎关怀,像一缕缕暖阳,慢慢融进每位教师的心里。
嘉庚精神的 “传声筒”:
让初心越过厦园的墙
李希龙的心意,从来不止于电子学院的院楼之内。在校主陈嘉庚先生诞辰 150 周年时,学校要办《嘉书・2963》舞台剧,李希龙和十几位校友决定共同出资。他作为出品人之一,还跟着团队飞赴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在马校的陈列室里,整齐地摆放着嘉庚先生的家书——纸页泛着旧黄,字里行间满是“教育救国” 的赤诚。于是,众人就此商议:“我们要把嘉庚先生的夙愿,用舞台诗剧的形式讲给更多人听。” 而 “2963” 这个数字,藏着另一份敬意 —— 紫金山天文台将编号 2963 的小行星命名为 “陈嘉庚星”,就像先生的精神,辉映着永恒。

2024年,电子学院以“大思政课+学科通识教育”,汇聚院内外智慧,邀请多位院士、跨学科专家、杰出校友等,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推出《芯片世界中的创新启蒙》通识课程。李希龙全程参与项目建设,为课程育人质量提升提供了宝贵建议。他主讲“传承嘉庚精神,争当有为‘芯’人”,带领青年学生一起深入历史、跨越百年,感悟厦大先贤的光辉事迹,担当时代崭新使命。

家乡土地上的 “春雨”:
把暖种进更远的地方
从青瓦白墙的小学校舍,到琅琅书声的中学课堂,再到碧海红墙的大学殿堂,李希龙的心中一直牵挂着自己的三所母校。2016年,芸美小学因校舍老旧需重建,李希龙在乡贤座谈会上慷慨解囊,与弟弟李青松共同捐赠1100万元,承担了大部分费用。2023年,母校安溪九中重建,他认捐1000万元,捐建一栋宿舍楼。2024年,支持学院八闽之芯科技夏令营前往安溪九中开展社会实践,让80余名“山里娃”近距离触摸前沿科技。

2024 年 8 月,李希龙为安溪3位录取北京大学和1名录取复旦大学的优秀学子颁发“龙胜达”拔尖人才专项奖奖学金,总额达140万元;25 年又捐80万元,资助安溪一中4位清北优秀学子。眼看家乡优秀学子一年比一年多,他打心底里感到喜悦。
2024、2025两年,他特意前往安溪一中,和 应届的十多位优秀学子坐谈了一个多小时。没讲大道理,只聊自己的经历,末了轻声说:“如果一个人能做些让别人开心的事,其实会感受到社会对你的善意 —— 这份善意,会反过来滋养你,让你走得更远。” 话语轻轻的,像春雨落在田埂上,落在孩子们心里,慢慢发了芽。
这几年间,他到厦大电子学院,到厦大附属翔安学校,到安溪县实验小学,到安溪九中……给各个学校的同学们讲授“铭记历史,明确学习目的,争做时代新人”主题课,鼓励同学们了解中国近代史,树立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演讲触动了同学们的心灵,有的同学甚至落泪不止。

“能为家乡和母校的教育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是我由衷的快乐。”面对师生们的声声感谢,他始终谦逊地回应:“我所能做的,不过是一些‘边边角角’的小事。”从设立厦大奖学金托举学子梦想,到支持希龙实验室助力科研创新,再到牵头家乡学校危房重建守护求学之路——他步履不停,近百次走访,以脚步丈量需求,用真诚回应期盼,那些被他轻描淡写的“边边角角”处处浸润温情,无声传递着一位校友学长对母校最深沉的热爱,对教育最坚定的守护。
采访结束时,阳光透过玻璃窗,慷慨地洒满“电子人之家” 。李希龙挥挥手:“不用送了,我下午还有事再来呢!”
采访 | 严雅雯 戴建发 伍展毅 山景旭 陈希敏
文丨伍展毅 林燕红
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
(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