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小米青年学者 | 梅洋:点亮光子微腔世界,探索光电前沿奥秘
发布时间:2025-10-03 浏览次数:


半导体激光器是现代光技术的核心设备。在微米尺度的“光学峡谷”中,它凭借量子结构中的受激跃迁,点亮了光子文明的微芒火炬。厦门市高层次人才、2023年度厦门大学“小米青年学者”梅洋,正是在这一领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杰出代表。

梅洋,厦门大学微电子与集成电路系助理教授,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曾前往东京大学进行博士学位联合培养,获得厦门市高层次留学人员、2020年度福建省优秀博士论文、福建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第十四届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厦门市高层次人才C类等奖项及荣誉。梅洋主要从事GaN基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回音壁微腔激光器和谐振腔发光二极管(RCLED)等微腔发光器件的研究及教学工作。近年来,他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Laser & Photonics Review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十余项。

科研探索:跨界融合,攻克难题

“每一次重大革新,都是跨越学科隔阂、重组知识脉络的过程,离不开对未知领域的果敢开拓。” 梅洋聚焦于GaN基微腔激光器研究,通过跨界融合光学、材料学与电子学知识,充分发挥自身在光电子材料研发与器件制备上的优势,致力于在多学科交叉领域寻找高效率、高性能GaN基VCSEL器件的科研突破口,为光通信、激光照明等领域提供新型光电子器件解决方案。

“创新源于需求。”梅洋及其课题组对微纳激光领域充满热情,专注于攻克红绿蓝VCSEL材料、器件及应用中的技术难题。他们在基础科学与工程应用的交汇处持续探索,克服制备高精度微腔结构的技术瓶颈,寻找多物理场耦合模型中的理论突破点。尽管研究过程中遭遇诸多困难,但每一次实验失败的数据复盘都成为团队前进的阶梯。他们希望通过科研手段开发出新型VCSEL技术,满足日益增长的激光显示需求,推动该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应用拓展。


梅洋在实验室工作


研究成果:理论与应用的双重突破

梅洋团队围绕电注入GaN半导体微腔及激光器件的研究,聚焦光电耦合机制与器件性能优化的科学难题,全面推进理论建模、工艺研发和器件测试等工作。经过数年攻坚,团队逐步构筑起鲜明的学术特色,成功研发出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器件,并深入挖掘潜在科研价值。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有力支持下,团队在微腔光学模式调控、高效率发光器件制备、低阈值激光激发等关键技术环节取得重要突破,相关成果发表于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Laser & Photonics Reviews等顶级期刊及领域内权威学术会议上,为半导体光电子领域发展注入新活力,同时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化进程。


梅洋在“第五届全国宽禁带半导体会议”做会议报告


教学相长:从省优博到国家级一流课程教师

作为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梅洋具备扎实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拥有丰富的学习科研经验。他与学生年龄差距小,沟通没有隔阂,在学习科研、职业规划和身心健康等方面给予学生诸多关注和引导。在教学方面,他积极参与国家级一流课程《激光原理与技术》的建设与教学,将前沿知识融入课堂,为培养电子与集成电路的专业人才贡献力量。


梅洋在本科生班会分享学习科研经验


初心如炬,砥砺前行

“创新源于需求,价值成于坚持。”这是梅洋一直以来的科研信条。他以深厚的专业知识为舟楫,以严谨的学术精神为圭臬,心怀赤诚的科研热忱,敢于在“卡脖子”领域啃硬骨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评“小米青年学者”,对梅洋来说既是肯定,也是激励。在科研的道路上,他将继续秉持初心,砥砺前行,为突破技术瓶颈而不懈奋斗,为推动产业进步而持续创新,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贡献智慧与力量。


厦门大学—小米

青年学者“厦门大学—小米青年学者”项目是北京小米公益基金会于2023年向我校捐资设立,旨在支持在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鼓励他们潜心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首批获选的10名优秀厦大青年学者已在各自领域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为助力厦门大学的科学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持。


转载自 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处

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

(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



Top